從李白的詩歌論其塞防思想
(一) 前言
有唐一代 , 可謂我國盛世 , 惟雖如此 ,唐代所發生的戰爭亦
非常頻繁。唐高祖時 , 平定群雄 ; 太宗平東突厥 , 征高麗 ,破薛
延陀 , 威震中外 ; 高宗則天時 , 敗西突厥 , 定百濟 , 討吐蕃 ;
玄宗時 , 征奚、薛丹 , 攻南詔 , 更發生安史之亂 ;而此後唐室更
征戰四起。也因此唐代的詩人文客 , 無不經歷戰亂 ,而對戰爭亦各
有見解 , 有反對 ,有支持 ; 有同情 , 也有歌頌。作為生活於唐代
而又能趕得上見到唐代最後盛世的李白 , 更是免不了以詩歌抒發其
對戰爭的看法 。本文希望透過李白描寫戰爭的詩歌 , (以下簡稱戰
爭詩) 對其塞防思想作出客觀評述。
(二) 反抗外族侵略的正統思想
在李白的作品中 , 有關征戰描寫及邊塞情形的詩歌 ,為數並不
少 , 總計六十多首 , 可見此類詩歌在李白的作品來說 , 是頗為重
要的。在日人松浦友久所著的《李白 --- 詩歌及其內在心象》一書
中 ,戰爭詩大抵可分為兩大系統 , 肯定描寫和否定描寫。[ 注一 ]
所謂肯定描寫 , 是指那些對戰爭歌頌 , 讚揚戰士的戰爭詩 ; 而否
定描寫則是那些批評戰爭 , 描述戰爭為人民帶來的痛苦的戰爭詩 。
無可否認 , 李白在大部份戰爭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戰爭思想 ,都是屬
於前者 , 即肯定描寫。在李白的戰爭詩中 ,有很多是對唐王朝的歌
功頌德 , 表揚戰士的勇猛 , 他這種思想是有其一定原因的 。李白
一生遍遊名山大川 ,據近人安旗所編的李白年譜中所記 , [ 注二 ]
李白在天寶十一年 , 曾遊幽州 , 希望在邊塞建功立業 , 這可說是
李白一生中唯一一次遠赴邊塞。[ 注三 ] 當然 ,我們不能說李白的
戰爭詩是由這次出塞而來 ,因為更多的戰爭詩 , 是在這年之前所寫
的 。但從他這年在幽州所寫的《出自薊北門行》一詩中云 :
「單于一平蕩 , 種落自奔亡。收功報天子 , 行歌歸咸陽。」
從此詩可見 , 李白這次出塞 ,抱著的是建奇功、立勳業的目的。以
此推想 , 李白在天寶十一年之前 , 對邊塞與外族戰爭的看法 , 基
本是肯定的 , 是站在支持的立場。而在評述李白的塞防思想之前 ,
先要弄清楚這種思想 , 究竟是在何時形成的。
一直以來 , 李白受到儒家思想所影響 ,時常希望在君王身邊建
功立業 , 一展其對政治的抱負 , 希望能光宗耀祖 , 如其詩云 :
「一生欲報主 , 百代期榮親。」 《贈張相鎬二首》
「身沒期不朽 , 榮名在麟閣。」 《擬古十二首其七》
可見李白事主榮親的思想非常之深 , 因此一直用不同的方法 ,終南
學道、干謁諸侯、憑友推薦 , 最終雖能得唐玄宗接見 , 榮寵無比,
但得到的只是一個翰林學士的虛位 , 以李白這種懷不世之才 ,欲建
不世之功的人 , 又豈能甘心於有名無實的官職中 ,故此在三年入宮
侍君期間 (天寶元年至天寶三年) , 李白產生了投筆從戎 , 建功邊
疆的思想 , 其後這種思想不斷演變成熟 :
「儒生不及遊俠人 , 白首下帷復何益。」 《行行且遊獵篇》
「衣冠半是征戰士 , 窮儒浪作林泉民。」 《少年行》
「君不能學哥舒 , 橫行青海夜帶刀 ,西屠石堡取紫袍。
... ... 白首為儒身被輕。」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 ... 捐書事遠戎。」 《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征》
另外亦可從近人安旗主編之《李白全集編年注釋》一書中看到 , 李
白於天寶元年至天寶三年期間 , 寫作了關於邊塞、戰爭、思征人等
題材的詩共二十五首之多 , 可證明李白的塞防思想 ,是在入宮期間
所形成。 [ 注四 ]
在李白的戰爭詩歌中 , 最主要的內容是透過戰爭的描寫 ,來向
唐王朝及唐軍作出頌讚稱揚。或許仍迷戀於太宗朝 , 武功鼎盛的情
形 , 故此在李白的眼中 , 唐王朝有如天朝大國 , 乃四夷的君長 ,
理應接受四夷的朝貢 , 而不可受到侵犯。但現在這些四夷竟然揮軍
犯土 , 故此唐王朝應加以征討 , 籍此宣揚國威 :
「胡無人 , 漢道昌。」 《胡無人》
「匈奴繫頸數應盡 ,明年應入蒲桃宮。」《送族弟綰從軍安西》
而在李白的筆下 , 唐軍士兵無不英姿颯颯 , 精神抖擻 :
「... ... 南征猛將如雲雷。... ... 身居玉帳臨河魁 ,
紫髯若戟冠崔嵬。」 《司馬將軍歌》
「... ... 虎將如雷霆 , 總戎向東巡。諸侯拜馬首 ,
猛士騎鯨鱗。」 《贈張相鎬二首》
在這樣的情形下 , 唐軍的還擊 , 自然達到保家衛國 , 守土護疆的
目的 :
「收功報天子 , 行歌歸咸陽。」 《出自薊北門行》
「旋應獻凱入 , 麟閣佇深功。」 《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征》
「突營射殺呼延將 , 獨領殘兵千騎歸。」 《從軍行》
故此 ,李白的塞防思想是非常積極的。他希望通過投筆從戎的生涯,
為他帶來功業 ,而更重要的是令到邊塞地方能夠平靜 , 全沒戰爭 ,
人民能得享太平 。在他眼中 , 戰爭乃全因胡人殘暴所引致的 :
「借問誰陵虐 , 天驕毒威武。」 《古風五十九首其十四》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 , 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 《戰城南》
「漢下白登道 , 胡窺青海灣。」 《關山月》
對於李白來說 , 這反擊外族入侵的戰爭 ,便有如孔子所謂的義戰 ,
把外族驅回他們自己的土地去。儘管如此 , 在李白的眼中 ,軍容鼎
盛 、外族無理入侵 , 卻並非真的能使大唐軍隊戰無不勝 , 攻無不
克的原因 , 要勝利還須倚仗另一因素 :
「李牧今不在 , 邊人飼豺虎。」 《古風五十九首其十四》
「功成畫麟閣 , 獨有霍嫖姚。」 《塞下曲六首其三》
「漢皇按劍起 , 還召李將軍。」 《塞下曲六首其六》
「西羌延國討 , 白起佐軍威。」 《送白利從金吾董將軍西征》
這一因素便是唐軍仍需一守土護疆 , 有如戰國時趙國良將李牧、秦
國大將白起、漢代大將霍去病、李廣等 , 此等名將均視兵卒為子 ,
英勇非凡 , 且能把入侵的外族匈奴 , 驅逐出境 , 令邊疆百姓得享
安寧。以此可見 , 在天寶期間 , 唐軍大將似為庸碌之輩 , 若非如
此 , 太白又何出此言呢 ? 所以 ,依上所述 : 李白的塞防思想主要
在於選良將 , 精士卒 , 不作「不義之戰」 , 只有在需要時 ,把入
侵的外族擊退 , 保障邊區人民生命的安全 , 保衛唐室的江山。
(三) 李白的反戰思想 ?
但在李白的戰爭詩中 ,另有一部分 , 與他這種反抗外族入侵的
正統思想有所相違的 。那便是一些描寫征人行旅的苦況、征婦的思
情、戰場上悲慘情景的詩作。唐代自高祖起 , 時有戰爭 ,既有內部
叛亂 , 亦有外族入侵。至玄宗即位後 , 戰役漸繁 , 破吐蕃、擊奚
及契丹、討吐谷渾、伐小勃律、征南詔、攻大食 , 於開元天寶間 ,
與外族之戰屢興 , 其中有勝有負 , 但不論是勝是負 , 唐軍難免有
一定之傷亡。而行役時的辛勞、遠戍的難奈 、久戍的悲苦實難以言
盡。生活在這戰亂時期的李白 , 自然以其詩歌 ,去替這批征夫一抒
征愁 , 悲痛士卒傷亡的有 :
「野戰格鬥死 , 敗馬號鳴向天悲。」 《戰城南》
「箭空在 , 人今戰死不復回。」 《北風行》
「由來征戰地 , 不見有人還。」 《關山月》
訴說行役的辛勞有 :
「磴道盤且峻 , 巉巖凌穹蒼。馬足蹶側石 , 車輪摧高崗。
... ... 殺氣毒劍戟 , 嚴風裂衣裳。... ... 尺布不掩體 ,
皮膚劇枯桑。... ... 草木不可餐 , 飢飲零露漿。」
《北上行》
「曉戰隨金鼓 , 宵眠抱玉鞍。」 《塞下曲六首其一》
「握雪海上餐 , 拂沙隴頭寢。」 《塞下曲六首其二》
抒發遠戍的難奈有 :
「昔別雁門關 , 今戍龍庭前。驚沙亂海日 , 飛雪迷胡天。」
《古風五十九首其六》
「渡瀘及五月 , 將赴雲南征。怯卒非戰士 , 炎方難遠行。
長號別嚴親 , 日月慘光晶。泣盡繼以血 , 心摧兩無聲。」
《古風五十九首其三十四》
感傷久戍的悲哀有 :
「戍客望邊色 , 思歸多苦顏。」 《關山月》
「此曲不可奏 , 三軍髮成斑。」 《豫章行》
可見李白在戰爭詩中 , 亦有替士卒無盡的征愁有所感傷。但在
李白的戰爭詩中 , 有更多的詩是替征婦抒發思懷遠人的感情 :
「幽州思婦十二月 , 停歌罷笑雙蛾摧。」 《北風行》
「那堪愁苦節 , 遠憶邊城兒。」 《塞下曲六首其四》
「征客無歸日 , 空悲蕙草摧。」 《秋思》
「妾本洛陽人 , 狂夫幽燕客。... ... 鳴鞭從此去 ,
逐虜蕩邊陲 。... ... 見此不記人 , 恩情雲雨絕。
啼流玉筋盡 , 坐恨金閨切。織錦作短書 , 腸隨回文結。
相思欲有寄 , 恐君不察見。」 《代贈遠》
由於戰爭的關係 , 不少大好家庭慘被拆散 ,萬千男兒遠赴邊陲 ,久
戍塞地 , 作為人婦的 , 自然思念不絕 , 愁腸欲斷。更有甚者 ,自
己的夫郎 , 可能已是戰死沙場 , 屍骨隨草。對此 , 李白亦有以詩
歌來加以描繪 :
「鳥鳶啄人腸 , 銜飛上挂枯樹枝。」 《戰城南》
「履胡之腸涉胡血。懸胡青天上 , 埋胡紫塞旁。」 《胡無人》
「斬胡血變黃河水 , 梟首當懸白鵲旗。」
《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其三》
「... ... 血染蓬蒿紫。烏鳥銜人肉 , 食悶飛不起。
昨日城上人 , 今日城下鬼。」 《戰城南(戰地何昏昏) 》
從上可見 , 李白描寫的戰場情形 , 非常慘酷。在詩人眼中 , 已沒
有了狹隘的民族觀念 , 戰場上 , 隨處屍骨 , 不論漢人胡人 ,在戰
爭中 , 均不能避免戰死沙場的命運。血盈滿路 , 白骨蔽野 , 此情
此景 , 實令人感到萬分的痛悲 ,怪不得曠達如李白也不禁為了戰場
上的慘況 , 而發出悲號 :
「乃知兵者是凶器 , 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戰城南》
據上述詩作來看 , 李白似站在反戰的立場 ,且對戰爭帶來的痛
苦、悲愁、死傷 , 作出了控訴 。惟若如此 , 那豈不是與先前李白
那些稱讚將士、歌頌唐室的詩作有所矛盾 ? 抑是李白根本沒有一定
塞防思想呢 ? 還是在李白的生活過程中 , 他遇到了某些事情 , 令
他對戰爭的看法有所改變呢 ?
事實上 , 李白沒有改變他對戰爭的看法 ,他替征夫抱不平、他
替征夫之婦訴閨怨、他替胡漢士卒慘死而悲號 , 這都是原於他那豐
厚的同情心。他雖然為征夫發牢騷 , 但他更認為平定外族的入侵是
最重要的 :
「烽火燃不息 , 征戰無已時。」 《戰城南》
「何日平胡虜 , 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四首其三》
「遙知百戰勝 , 定掃鬼方還。」 《登邯鄲洪波臺置酒觀發兵》
只有平定了外族 , 征夫才可返家 , 與父母親人團聚 ; 只有四邊無
事 , 人民始可安享太平。故此 , 一天不擊退外族的入侵 , 唐軍是
一天不能撤去。他雖替萬千的征夫痛心 , 但他更不能拋開邊塞上無
數人民的生死而不顧。所以 , 在他思想中 , 戰爭仍是必需的。
至於其所替征人之婦抒發閨情的詩歌 , 他了解她們的愁苦 :
「... ... 天山三丈雪 , 豈是遠行時 ; ... ...
終然獨不見 , 流淚空自知。」 《獨不見》
「美人結長想 , 對此心悽然 ; 攀條折春色 , 遠寄龍庭前。」
《折楊柳》
「此曲有意無人傳 , 願隨春風寄燕然。... ... 不信妾腸斷 ,
歸來看取明鏡前。」 《長相思》
「... ... 停梭悵然憶遠人 , 欲說遼西淚如雨。」 《烏夜啼》
「... ... 裁縫寄遠道 , 幾日到臨洮。」 《子夜吳歌其三》
「... ... 玉關去此三千里 , 欲寄音書那可聞。」 《思邊》
「... ... 明年若更征邊塞 , 願作陽臺一段雲。」 《擣衣篇》
大丈夫以塞防自許 , 今日戍臨洮 ,明日戍遼西 ;今年出玉門天山 ,
明年出燕然龍庭。長思可結 , 征袍可寄 , 楊柳可折 , 織梭可停 ,
音書可送 , 雲夢可作 , 惟征人終不因此而罷遠戍 , 罷長征 ,此正
好反影良人從軍守土的決心。
而太白之所以描繪戰場的情形 , 一方面是希望以此令人緊記戰
爭的禍害 ; 另方面正由於這些悲慘情形 ,更令作者支持唐軍的反侵
略戰 , 也可以說 , 李白之所以支持對外族戰爭 , 其實純粹為提早
結束戰爭而戰爭 :
「如何舞干戚 , 一使有苗平 ? 」 《古風五十九首其三十四》
「... ... 命將征西極 , 橫行陰山側。... ...
轉戰渡黃河 , 休兵樂事多。蕭條清萬里 ,
瀚海寂無波。」 《塞上曲》
「願斬單于首 , 長驅靜鐵關。」 《從軍行》
「何當破月氏 , 然後方高枕。」 《塞下曲六首其二》
以此可見 , 李白實非一窮兵黷武的狂生 , 他之所以歌頌戰爭 , 乃
出於以武止武 , 以戰止戰的原因。他為蒼生 , 安黎元 , 以天下為
己任 , 此實無違其一貫持之以恆的正統的塞防思想。
(四) 結語
綜上所述 : 李白基本生活於玄宗 、肅宗二朝 , 正是處於唐室
由盛轉衰的時代 , 他本想以文才入仕 ,無奈唐玄宗只視他為文章弄
臣 , 只想他在飲宴作樂時 , 添些歡愉。這三年伴君生涯 , 卻令他
產生投筆從戎的思想 , 創作了不少有關邊塞征人 ,征人怨婦等題材
的詩歌。從這些詩歌中 , 可以看出李白本於儒家之精神 ,贊成孔子
所謂的「義戰」, 把入侵的外族驅出國境以外 , 達到保護國家人民
的目的。其中 , 李白雖有些戰爭詩 , 乃抒發征人怨婦的愁苦 , 描
繪戰場的慘況 , 但李白卻藉此等詩歌 ,進一步的表明自己所抱的塞
防思想 , 希望唐室興復 , 正如其詩云 :
「何日王道平 , 開顏睹天光。」 《北上行》
這詩正好道出了李白所祈求的盛世景象 , 達到其渴望和平的願望。
(五) 注釋
[ 注一 ] (日)松浦友久 李白 --- 詩歌及其內在心象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3 頁一一九
[ 注二 ] 安旗主編 李白全集編年注釋 成都
巴蜀書社 1990 頁二三二六
[ 注三 ] 黃錫珪編 李太白年譜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58 頁一零 ( 據是書所載 , 李白於開元二十三
年 , 有太原雁門之遊 ,惟現取安旗所編之太白年譜 ,仍
以李白只有天寶十一年幽州薊門之遊。)
[ 注四 ] 同 [ 注二 ] 頁四一二至頁七零九
(六) 參考書目
1. (清) 王琦注 李太白全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2. 安旗主編 李白全集編年注釋 成都 巴蜀書社 1990
3. 黃錫珪編 李太白年譜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58
4. (日)松浦友久 李白 --- 詩歌及其內在心象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