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蔡鍔治滇期間的功過
(一) 前言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的數十年,真是風雲際會,變幻莫測,而蔡鍔可說是其
中的風雲人物的表表者。
蔡鍔字松坡,在他短短的三十四年生命中,卻影響到中國的歷史發展。沒
有了他,中國可能仍在帝制的統治下。蔡鍔一生中有兩段時期是最為突出,一
是在雲南擔任都督;另一則是領導護國軍時,一般學者多集中研究蔡鍔在護國
軍時的功過、影響、評價等,而忽略了他在雲南任都督的史實。本文的討論
範圍,是試圖以較客觀的角度,對蔡鍔在雲南所作的功過作一論述,並嘗試替
其過失作一辯解,此外更對蔡鍔在雲南的影響作出探討。
(二) 蔡鍔治滇期間的功績
蔡鍔在雲南期間的功績,主要是他對雲南一地的一連串改革。一九一一
年十月三十一日,昆明全城光復。十一月一日起義官兵在昆明五華山兩級師
範學堂所在地,組織了「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公推蔡鍔為雲南軍都督。
雲南督都府成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對雲南各方面進行改革。
首先在內政方面,蔡鍔大量起用新人,都督府中由都督到各部、司、局的
主要負責人,均以同盟會員或同情革命的人仕擔任。另外他又撒換了一批貪
污腐化的地方官吏,改任青年知識分子。而在軍隊中,他亦起用了一些青年軍
官。地方行政方面,則暫沿府廳、州縣名稱,惟府縣同城者,則裁縣以府兼攝
縣事, [注一] 而蔡鍔鑑於雲南版圖遼闊,因此在區域較大的縣,增設它縣,
期間先後共設置了鹽豐、鹽興、漾濞、彌渡、蘭坪、阿墩等縣。至於沿邊土
司地方,則設行政委員,作為建設縣治的先導。在治理土司方面,蔡鍔採取了
當時第二師長李根源的建議,決定「為之更化善治,以收潛移默化之功。」
[注二] 更且設立學校,振興實業,籌辦警察,使土司地方漸與內地人民受同
等的法治,促成沿邊土司與漢人的關係轉趨友善。
關於教育方面,雲南在舉義的時候,學生被逼停課,至九月十一日雲南大
局已定,各學校一律復課。其後又令設立英法文專修科,為學生留英美作預備,
並遣派師範畢業生,更定區域,巡視學校。又鑑於學堂設於省會中,遠道求學
的學生諸多不便,故此在曲靖、昭通、蒙自、普洱、永昌、麗江等地分設初
級師範,皆以省費支辦,並考選中學及工業學校學生中的優異者,資遣日本留
學。蔡鍔更本著他一貫的精神,著重軍國民教育,以為復興中國,需即時培養
下一代軍國民精神,而要使下一代有軍國民精神,則當從師資質素開始,故令
省會師範畢業生加習軍事教育,以三月為期,畢業後分發各地,充當教員,更且
通令全省小學加授兵式操練。
在發展實業方面,他是先從鹽務、礦務入手,進而經營農桑、畜牧。反正
後,雲南都督府先把鹽務歸并實業司辦理,分設督前督銷機關,互相糾查。又
不再抑壓人民自行購鹽.並新開邊井,以抵制越緬的外來私鹽。另方面又加強
礦產的開發,擬定雲南礦務暫行章程,以開放為宗旨,如無窒礙者均一律維護,
以闢利源。更對箇陽的錫礦、東川的銅礦極力維護。另外蔡鍔又注重農林,
於省城設農林局,各處設蠶林實業團,訂立墾荒牧蓄森林章程,更力求推廣改
良種綿、製茶的方法。至於工商業,在革命後,雲南改設全省模範工廠,分為
金工、化學工、染織、編造、縫紉、陶瓷、圖印各科,又整頓商品陳列所,籌
設勸工廠,以開拓市場。
而交通方面,雲南在反正後,曾一度欲建設滇桂鐵路,經蔡鍔詳察後,以為
鐵路建成可延至龍門島,而以此島作為軍港,則滇桂既可不致坐困,對國防又
庶有脾益。可惜後來因路長費具,三省分擔亦不可能,故只有放棄此項計劃。
另外滇軍反正後,悉數修理了戰時被毀的電線;又籌設五路電線,凡五千二百
餘里。此外蔡鍔又於威遠、鎮邊、新平、南安、雙柏、易門、羅次、祿勸、
劍川、雲龍、中甸等地添置郵政,全省消息逐漸靈通。又創設汽船,來往滇池
盤江之間,方便商民。更且修築全省馬路,令各處將所管地方應修道里,先行
勘丈,籌定款項,選擇重要的先行辦理。
在治理財政方面,可說是蔡鍔治理雲南期間最大的政績。雲南位於山區,
生產比較落後,於清朝時,全省每歲收入不過三百餘萬兩,而支出則六百餘萬。
故每年除了由部庫撥款及各省協濟一百六十餘萬元,尚不敷一百餘萬。但自
辛亥革命後,各省獨立,協款驟停,中央無力接濟,加上內戢匪亂,外固國防,更
且先後援川、援黔和援藏,軍費支出不菲,幸賴蔡鍔各方整理,才能維持雲南
財政的均衡。大要言之,可分節流和開源兩方面。
在節流方面,首先是淘汰了各機關中的閑散人員,節約開支。其次蔡鍔先
後兩次帶頭裁減薪金,第一次是在一九一二年一月,他下令首次裁減薪金。他
在致大理李根源等電中謂:「吾滇自反正以來,整理內治,擴張軍備,經費驟減,
入不敷出,深恐財政支絀,不足以促政治之進,則維有約我同人,酌減薪俸,以
期略紆民困,漸裕餉源。」 [注三] 越高級則減薪越多,幅度由二成至八成
不等。其後蔡鍔又於一九一二年六月,再令本省公務人員裁減薪俸,他說:
「現因國事多艱,再加裁減,凡政軍學警各界,除分認愛國公債外,其原薪六十
元以上者,均減為六十元,以下逮減,,惟目兵暫仍某舊。」 [注四] 其後據
蔡鍔說,辛亥時期「公費所入,衣食以外,一以佐軍,不欲使家有贏余。」
[注五] 而雲南都督府秘書長周鐘岳說:「此時都督俸金之觳,舉國未有如雲
南者也。」 [注六]
此外雲南自反正後,迤西、迤南自添招募新軍;後又因援黔援川添練一師,
兵額劇增,軍餉繁浩,故此蔡鍔在西南平定後,先後裁去數十營兵。在援蜀軍
隊歸來,又分別解散退伍,軍餉因而銳減。
除了節流之外,蔡鍔還著重開源方面。蔡鍔鑑於清朝舊制稅金漏病叢生,
公家實得只不過十分之二、三;又因實行禁煙,停收土藥厘稅,百貨厘金收入
亦銳減,政府收銀僅十餘萬兩。故此令殷實紳商先繳每年應解稅金的一半,作
為保證金,到年終交稅後,才將保證金退還,因而雲南稅收較前增加。此外蔡
鍔又籌辦救國公債,總計先後所入約十餘萬,雖然不能結集巨款,但雲南財困
卻能稍稍紆緩。另外蔡鍔還著重於發展銀行事業,以充實雲南資金,他在反正
後令雲南財政局籌設富滇銀行,更在箇陽、昭通、下關等地設置分行。由於
資金充足,紙幣亦流通無礙,民間經濟穩定,財務活動亦得以保障。由於蔡鍔
釆取了以上一系列財務措施,使得素稱夙貧的雲南於財政上,在民國元年不僅
沒有赤字,反而節餘了近二十萬元。
綜上所述,在蔡鍔領導下,雲南軍都督府採取了不少新措施,在不同程度
上改革了雲南原有的弊政,致使雲南無論在政治上或財政上,均比較穩定,比
起其它中國各省的情況是好得多了。
另一方面,蔡鍔除了對雲南本省改革方面有甚大功績外,對於全國大局,
亦建樹良多。他時常向中央建議,雖然並未見諸實行,但亦時有釆納參考。他
除了於反正後致電孫大總統及各省都督,力陳祖國建設,應從用人、財政、軍
事三方面入手;另外又通電大總統,力陳軍人入黨的弊病。此外蔡鍔還派遣軍
隊先後援川、援黔和援藏,雖然這幾次支援行動惹來不少異議,但無可否認,
這幾次援助鄰省,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四川、貴州的穩定,壓制了會黨匪
類的搔亂和兵變,對中國西南方的政治形勢,起了穩定的作用,在此方面,蔡鍔
實有不可抹煞的功績。
(三) 蔡鍔治滇期間的過失的辨解
蔡鍔治滇期間的功績有目共睹,但他亦有不少行為是遭人非議的,大要言
之,可共分為三點,第一即解除滇西張文光的兵權;第二是在援川援黔時的態
度;第三是對袁世凱作出擁護的表現。這三點可說是蔡鍔一生中的污點,而文
章本部分即試圖為蔡鍔這些行為作出解釋。
首先是張文光事件。張文光 (1884--1913) 早年與黃毓英、杜涵甫、馬
幼伯等遊歷,而於友人中最早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後,雲南省中軍學各界密
謀嚮應,而張文光便在騰越一地,以同志會聯絡各會黨及陸軍排長陳天星謀發
難。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發動革命起義,先後光復了永昌、永平、龍陵、
永康等十餘府縣及沿邊各土司地,自稱滇西都督。後雲南軍都督府成立以後,
蔡鍔派出李根源到滇西,以第二師師長兼滇西國民軍總司令的名義,被賦予處
理滇西問題的全權。結果滇西軍被解散,張文光雖被委以協都督名義,但卻毫
無實權,最後迫於辭職。對於這件事,不少人都以為蔡鍔處事手法有所不當,
認為他對滇西張文光軍隊不是釆取聯合的態度,而是釆取排斥、取締的態度,
實有破壞革命精神之嫌。
無可否認,在這件事上蔡鍔應負上完全責任,但蔡鍔之所以釆取這行動,
卻並不是像當時另一些都督般,只想獨掌大權,呈一己的私欲。反之,他只想
成立一穩定而健全的地方政府;而架空張文光的權力,亦是有一定的必要。首
先,張文光在騰越領導的滇西軍隊,雖然有在雲南倡起首義之功,但是滇西軍
良莠不齊,「兵夥而無紀律,已侵擾順寧各地,戕殺既服從之官吏,蹂躪既恢復
之城池。」 [注七] 更且軍中將領互相仇殺,如彭莫守永昌,為錢泰豐所殺,
繼而彭部下又圍殺錢泰豐, [注八] 加上有些將領如黃鑒豐之流更與城中
匪幫勾結,趁夜焚燒百姓家戶,大出劫掠,與強盜無異。 [注九] 在這種情形
下,蔡鍔為了鞏固雲南,惟有大裁滇西軍,奪去張文光權力,使情形不致惡化下
去。而另一原因便是由於有一部分滇西軍有謀變之意,迫於危急,蔡鍔惟出此
策略,以消除內亂之憂。滇西軍中的陳天星,為人「驕蹇自恣,野心勃勃,六七
日間搜款數十萬,增兵二三十營。」 [注十] 其狼子野心可見一斑,故此當
李根源到了騰越後,即大大裁遣其軍。當時蔡鍔亦曾給李根源電謂:「......
陳雲龍率兵東向,經此間屢電勸阻,該匪反肆野心,誠恐蹂躪生民,始檄榆軍迎
擊。......除陳雲龍一人包藏禍心,首開卹端,仍應懲辦外,其餘均免株連,」
[注十一] 基於以上二因,若非蔡鍔早日解散滇西軍,則雲南大有可能如它省
般,時有奪權爭政的事件發生,又豈有能力援助它省呢?
蔡鍔為人所非議的第二件事,便是他於治滇時曾派軍隊援川援黔援藏,除
援藏沒多久便即為袁世凱下令停止外,其它均徹底完成任命。但不論在援川
抑或援黔中,滇軍均大受指責。首先在援川事件上,在當時來說,四川的情形
非常複雜,「惟蜀獨立後,軍府分立,成都先有蒲、朱,後羅、尹;重慶有張、
夏;瀘州有溫、劉;北川有李;雅州有傅,各稱都督,黨競爭勢分。」 [注十二]
蔡鍔因而在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經過討論,標出三大宗旨「(一)天府之
國,為形勢所必爭,川亂平,則鄂無牽制;(二)鐵路風潮起,各省次第反正,獨
川省為趙、端所鉗制,轉不能成獨立,應扶助之,俾五族早定共和;(三)趙、端
大肆淫威,政學紳商死亡枕籍,宜披髮纓冠往救。」 [注十三] 其後即組成
援川一師,謝汝翼、李鴻祥分任一、二梯團長,但援川軍未到成都,四川形勢
已有新變化,清大臣端方、趙爾豐先後被殺,滇軍為免猜疑,故此停止前進而
駐紮於敘瀘一帶。然而在此期間,卻發生了一連串事件,導致川滇二軍矛盾日
深。先是川南情形混亂,不少人趁火打劫,駐紮川南的滇軍因而採取了剿撫兼
施的方針。曾擊斃賊首羅子舟及黨徒六十餘名,控制了自流井,貢井等地。
[注十四] 但滇軍佔據自流井、貢井等地,卻惹來川軍的不滿。由於此二井
是四川財源的主要來源,而落在滇軍手中,川軍不能不覺是威脅。另外滇軍在
疏忽和錯誤下,殺害了重慶川軍政府所派的川南總司令黃方,更引起了川人的
公憤。又滇軍派四川人郭燦為援川巡按使,被張開儒所侮辱,也引起川人的不
滿。以上的事件促成了川滇兩軍的不和,其後更引起了零星的戰鬥發生。最
後滇軍決定分途返滇,惟四川都督尹昌衡又致電北京,控訴滇軍逼索酬三十萬
兩。此後,援川滇軍雖然撤退,但兩省領導人卻為滇軍在川的功過問題,長期
爭論不休,互相懷疑。這種疑忌,對稍後滇軍的援藏行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滇軍無疑在援川時曾出了不少錯誤,但不應歸咎於蔡鍔。在滇軍佔領自
流井及貢井事件上,滇軍可說是沒有錯誤的,在十二月二十八日,謝汝翼在翠
屏山、真武山、吊黃樓等地擊敗羅子舟等六十餘名賊黨,還向自流井、貢井
出擊,大獲全勝。而由於自流井及貢井二地,既是川的主要財源,滇軍自恐復
落入賊手,故派兵駐紮看守。且蔡鍔更謂:「即飭令嚴守軍律,毋擾商民,并
選妥員整頓鹽務,分餉渝軍。」 [注十五] 但從川軍角度來看,不滿實在是
無可厚非,但亦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嫌。至於黃方事件,川滇二軍
各執一詞,誰是誰非,一時難決。但後來滇人所編的續雲南通志長編中,也承
認「合江之役,誤殺重慶軍政府所派之川南總司令黃方。」 [注十六] 但
此事蔡鍔沒有親與其事,且遠在雲南,消息自不大靈通,他雖曾替滇軍辯護,
但當得知一切,也致電李鴻祥謂:「蜀軍司令黃方,係革命入獄黨員,遽遭慘
害,必兩方誤解,致起衝突。......我軍援蜀,志在救民,仍望和平了結,勿生
惡感。」 [注十七] 可見蔡鍔沒有偏袒下屬,處事態度比較中肯。而張開
儒侮辱郭燦一事,當蔡鍔得悉一切後,即致電謂:「張開儒擅用權威,應即撒
差,已派張子貞接替。」 [注十八] 此亦見出蔡鍔處事嚴明公正。至於逼
索酬三十萬兩一事,滇川早有協定,故此不能責怪滇軍的。 [注十九] 因此
蔡鍔在援川一事中,非但沒有偏袒下屬,更且曾再申說明援川滇軍要「和平
協商,顧全大局,切勿輕開卹端。」 [注二十] 可見把滇軍援川的錯誤歸咎
在蔡鍔身上,那是不公的。
在滇軍援黔方面,時正值漢陽失守,民軍不利,南北議和,有識之士因怕
清軍振起,因此提出了聯合各地民軍北伐的建議。雲南亦建北伐軍,編定為
四千人,蔡鍔令唐繼堯為司令,打算取道瀘州,與援川滇軍會合,馳赴援鄂。
此時貴州反正後,執政張百麟、黃澤霖等勾結匪類,而貴州的貴州自治學社
與貴州憲政會、耆老會兩派不和,紛爭迭起。而正當滇軍二月初到達平彝
時,蔡鍔要求唐繼堯中止入黔,改道入川。據蔡鍔的解釋,中止滇軍入黔是
由於兩個原因,首先是滇軍援川中遭到阻濟,故希望唐繼堯軍能入川,早日
平亂,順利北伐;另一原因是他認為貴川黨爭劇烈,恐滇軍為一黨所利用,挑
起衝突。 [注二十一] 但其後唐繼堯聽從耆老會代表戴戡、周沆的請求,
決定入黔。唐繼堯所率滇軍抵達貴陽近郊俊,即分頭佔領各高地和各要害
地區。在貴川耆老會、憲政會及其所支持的部分黔軍的慫恿和配合下,唐
繼堯率軍於一九一二年三月三日,向貴陽城內發動進攻,經一日便完全控制
了貴陽的局勢,便隨即進行大屠殺。被俘的人,無論官長士兵,由於恐其不
為己用,因此在繳械之後,驅至東郊,悉數坑殺。三月四日,唐被推為臨時都
督,而唐為了鞏固自己勢力,故排除異己,大肆屠殺人民,引起貴川人民的公
憤,加上又傳言前貴川都督楊藎誠率部回黔,蔡鍔因而致電唐繼堯,使其早
日交替都督一職,未幾,袁世凱正式任命唐繼堯為貴川都督。 [注二十二]
在滇軍援黔一事中,不少人對唐繼堯殘殺異己的行為甚感不滿;亦開創
創了民國以來以武力奪取鄰省政權的惡習。而蔡鍔也不能推卸他對唐繼堯
支持所應承擔的間接責任。然而值得商榷的是蔡鍔是否真的支持唐繼堯,
實屬懷疑。據記載,早在二月初時,蔡鍔已密電唐繼堯,要求中止入黔,改道
入川。此外蔡鍔亦發電貴陽軍政府,告知滇軍北伐軍已奉命改道入川。
[注二十三] 後來蔡鍔又於二月十日致電唐繼堯謂:「希即迅飭前軍,一律
改道入蜀。」 [注二十四] 唐繼堯接到電報後,曾一度改道入川,但在十
二日又令支隊長庾恩暘停止改道,仍返楊松驛,向貴陽進發。 [注二十五]
唐繼堯這一決定,歷來不少人均認為他是受到戴戡、周沆的煽動,故此以北
伐軍深入黔省,難以改道為理由,違抗了蔡鍔的命令。但應當注意到唐繼堯
實為一野心勃勃之人,這從他在貴州任都督的手段、護國戰爭中的猶疑、
護國戰爭後,為了擴張勢力,把原有的護國三軍,擴充至八軍、以及後來他
於西南割據一方等的事例中,看出唐繼堯的野心。故此在那時,戴戡、周沆
的煽動還在其次,主要的還是他能趁此時機,在貴州建立自己的實力,以作
為他日後爭雄逐霸之資。故即使蔡鍔作出了妥協政策:「希由執事(唐)酌
量分拔數隊,代平黔事,余軍仍雖入蜀,以應援蜀之急,并速北伐之師。」
[注二十六] 但仍被唐繼堯所拒絕。蔡鍔又於十七日致電唐繼堯謂援川滇
軍「懸軍深入,不能不添兵援,應情照前電酌定。」 [注二十七] 還是希
望唐繼堯分兵入川,但唐堅持先平黔亂:「竊查黔亂不過數日即可略定,擬
先平黔亂,再由遵義出重慶。」 [注二十八] 在這動情形下,蔡鍔惟有下
令唐繼堯謂:「黔事糜爛,選經紳商請援,實難坐視,希即督率所部,戡定黔
亂為要,勿庸改道入川也。」 [注二十九] 綜上所說:可以見出蔡對入黔
一事,一直都加以反對,惟蔡鍔身在雲南,而唐繼堯則在貴州,所謂「將在外
軍令有所不從」,更何況唐繼堯早包禍心,故此援黔的錯失及非議,是不應
該由蔡鍔承擔的。
除了以上兩點外,蔡鍔在雲南期間最大且最多人詆罵的過錯,便是他對
袁世凱的支持。這可分為兩方面,一是他在辛亥革命後對袁世凱的支持;另
一則是在二次革命中的態度。
在辛亥革命後的方面,主要可從兩件事看出蔡鍔如何支持袁世凱。第
一件事便是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與袁世凱為建都問題發生爭論,孫等為了削
弱袁的勢力,因此雖讓袁做大總統,但亦要求他以南京為國都,並要他赴南
京就職,以使袁世凱離開其勢力範圍,防止他割地自擁。然而袁世凱堅決不
贊成,以為仍當定都北京。而蔡鍔則於一九一二年三月六日通電全國謂:
「尚望早定大計,建都燕京......若夫祛除私見,調和感情,袁公當優為
之。」 [注三十] 支持建都北京,之後更奉賀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另
一件事便是蔡鍔在袁世凱就職以後,從多方面支持袁世凱的政權。先在財
政方面,蔡鍔提出了三年內雲南不求協助,而且還解款中央。在六月五日,
又經政務會議討論決定,由四川和湖北購買滇銅款項下,撥交中央二十萬
元。除了財政方面,蔡鍔還在政治上維持袁世凱的政權。最重要的是他勸
連西南各省擁護政府,他曾「切調黔、蜀、桂各都督,意在擁護政府,保障
東南,以戢某政黨之狂潮,而紆大總統之顧慮。各都督顧念大局, 幸皆贊
同。」 [注三十一] 另外他又反對軍人入黨,實則此有兩個目的。一是借
此排擠南方,如贛、粵等省擁有軍事實力的同盟會都督,使同盟會失去武力
支持,完全讓與政客經營。二是阻止各地會黨群眾入黨,蔡鍔這個建議,正
中了袁世凱下懷。
在二次革命方面,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並
於四月又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財團,非法簽訂總額達二千五百
萬英鎊的善後大借款,這令到孫中山及一部分國民黨人,認識到袁世凱的真
面目,決定以武力討伐袁世凱,發動了「二次革命」。蔡鍔當時的反應是暗
中支持袁世凱,雖然當時有不少革命黨人對他進行遊說,希望他早日反袁,
但蔡鍔反而於一九一三年七月十七日急電袁世凱謂:「......知贛事已決
裂。積年痛毒,趁此一決,未始非福。」 [注三十二] 並且在軍事上,力圖
阻止湖南都督譚延闓加入討袁陣線,還曾組織滇、黔、川、桂四省聯軍為
袁軍聲援。後由於討袁軍迅即失敗,故才作罷。除此以外,在八月,四川熊
克武宣佈獨立,嚮應二次革命,蔡鍔亦派軍進入四川,但滇軍未至,熊已逃離
四川,這才沒有發生戰鬥。
從以上兩個時期中,蔡鍔的表現實在地說明他是擁袁派,但是若深入研
究,則不難看出蔡鍔實非擁袁派。先論他在辛亥革命後的表現,其實早在南
北統一前,蔡仍對袁前仇未消,並且對袁懷有疑心,他反對保留君主政制,應
迅速北伐,以防袁世凱「狡展播弄」、「以充彼戰備,懈我軍心。」
[注三十三] 由此可見,蔡鍔在那時還是對袁的誠意抱著懷疑。但他在建
都問題上,卻贊成袁世凱建都北京的決定,這與他之前的表現似乎有矛盾。
實際上,蔡鍔之所以贊成建都北京,是因為他憂慮若以南京為首都,則北邊
形勢不易控制,而清朝遺孽有可能乘虛再起,並且會引起外鄰入侵,故此他
以為為國民之利,「尚望早定大計,建都燕京,可以控御中外,統一南北,大
局幸甚。」 [注三十四] 可見蔡鍔這一次支持袁世凱,實在是為國家為人
民的利益而發,而並不為了擁護和討好袁世凱。另外指他在財政和政治上
幫助袁,此亦有所誤解。在財政上,蔡鍔提出雲南於三年內不求協助,這完
全是由於他既見雲南能自力更生,故不欲再受已備受財政困擾的政府援助;
而關於照舊解款中央的事件方面,則更不能對蔡鍔有所非議,因雲南當時隸
屬中央政府,故此解款中央一事,則乃其應負的責任,不能推卸。而至於禁
止軍人入黨,亦屬有識之見。蓋若軍人入黨,則軍事與政事互相掛鉤,小者
有軍隊不聽政府的指揮;大者則擁兵自據,互相殘殺,國家穩定則遙遙無期。
而事實上,當時一些同盟會人仕亦是過分衝動,動輒提出北伐之舉,置國家
動亂,人民痛苦於不顧,這在愛國愛民的蔡鍔眼中,自是不可容忍的。由此
可看出蔡鍔在辛亥革卻後的表現,並非擁袁,反之是表現出他愛國愛民的思
想,正如他在袁世凱任臨時總統時,他致電謂:「非徒表欣戴袁公之意,實亦
喜統一國家之成。」 [注三十五] 他又謂:「吾輩既陷國家人民於險,自
應拯而出之,繫鈴解鈴,責無旁貸,為國宣力,生死以之。」 [注三十六]
蔡鍔此時期的表現,從以上兩則電文可見出他的因由來。
至於他在二次革命中的表現,原因有二,其一為他仍著眼於國家和民族
的利益,一九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他致電各省謂:「外患四伏,目前統一之
局萬不可破,若鬩牆禍起,不惟秩序遽難必復,深恐外人借保護實行侵略。」
[注三十七] 可見他時常強調若中國發生內亂,則外國列強必乘此機會,實
行瓜分之計劃。另一原因,則是在實際上,當時的袁世凱還未露出自立為帝
的尾巴。宋教仁被刺一案,由於案情複雜,故雖然在案發後三天破案,獲知
趙秉均為主謀,但未能有實證指出袁乃幕後主謀,故蔡鍔於五月五日急電全
國,要孫中山、黃興等「以靜候法庭之裁判為主,勿挾成見,勿尚意氣,勿憑
勢力而壞法紀,勿造言詞而亂聽聞。」 [注三十八] 後又通電各省都督,
請以國家為重,對於此案種種浮言,應力持鎮定。曾業英在蔡鍔與二次革命
一文中引述了一名曾隨蔡鍔參加過雲南辛亥重九起義及護國戰爭的黔軍團
長反對二次革命的原因時所說:「往歲贛寧亂起,影嚮及於川東,革黨露布
之詞,謂袁氏將恢復帝制,吾儕以毫無實跡,認為擾亂治安,是以黔軍援川
(指鎮壓熊克武一事),曾經躬任前敵。」 [注三十九] 可以說蔡鍔當時亦
處於這種情況下,在無充分證據前,以蔡鍔的小心謹慎態度,自然不會冒然
發難,總之正如他給胡漢民的電文中謂:「中央政府如初產嬰兒,似以擁護
維持為急。若舉措失當,則彼此互相協商,竭誠忠告;非萬不得已時,不必過
加督責。」[注四十] 說明他只擁護中央政府,而亦可說明為何其後袁世
凱欲實行洪憲帝制時,蔡鍔即時奮起,發動了護國戰爭。蔡鍔不是擁袁派,
從此可見。
(四) 蔡鍔對雲南軍民的影響
蔡鍔自雲南辛亥重九起義後,直到一九一三年十月四日奉調到達北京
為止,共在雲南擔任了差不多兩年的都督。其間不論在對雲南地方政府,抑
是中央政府,均有一定的貢獻。尤其在雲南一地,蔡鍔的影響則更大,大致
可分兩方面,一為對人民;另一則對軍人。
在人民方面,雲南省夙稱貧瘠,但經過蔡鍔實行一連串的改革後,非但
不用倚靠它省及中央的援助,反而在一九一二年便能節餘近二十萬元。這
在雲南財政史上是罕見的,在這方面,蔡鍔曾二次帶領減薪。他本身的作為
實在贏得了雲南人的民心。據記載,蔡鍔在護國戰爭爆發前,由北京潛返雲
南後,雲南的情形是「蔡氏抵省三日,金融恐慌立平,持票赴銀行取現者幾
至絕跡,一切物價亦立復舊狀矣。」而雲南人民則「白叟黃童莫不走相告
語,額首稱慶,此公一至,必有以利國家而安我鄉土者。」 [注四十一] 可
見蔡鍔在雲南人民心目中的重要性。另外,他的愛國愛民精神,亦對雲南人
民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護國戰爭爆發前,唐繼堯等在一九一五年十月
開會通過,即使鄰省或海外未能嚮應,但「本省為爭國民人格計,亦孤注一
擲,宣告獨立。」 [注四十二] 可見雲南人民不因貧弱而有畏懼袁世凱的
表現。而由於發動護國戰爭,雲南省的軍餉大增,為了籌措軍餉,雲南政府
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截留解交中央的鹽款、移用省教育經費、成立籌餉局,
鼓勵捐輸、發行護國公債、清理財政,壓縮開支,值得注意的是移用省教育
經費一項,由於移用了教育經費以充軍餉,使許多學校被逼停課;又或延長
假期以致無法開學。另外在籌餉局成立後,雲南人民獻錢、獻糧、獻物不
斷,不少婦女還將首飾變賣,捐贈給義師作為軍餉。又如護國軍第一軍總參
謀長羅佩金把祖父留下的遺產十多萬,全存於富滇銀行以充軍費。而省中
各界亦組織了向前敵軍士捐錢贈物的活動。因軍餉開支太大,省內許多社
會福利事業如敬節院、養老會、仁養堂等慈善機關都被逼停辦。人民對於
這一切,含辛茹苦,無所怨言,反而還以私人墊支經費的方式,辦了一些為護
國服務的社會團體。又滇省當時有馬五、六萬匹,戰爭爆發後,全數悉被征
用,以致省中運道阻滯,商務蕭條,數年內不能恢復。雲南人民在本省經濟
極為窮困貧乏的情況下,為了護國戰爭的勝利流血捐軀,犧牲家產,付出了
重大代價。護國之役後,雲南財政枯竭,紙幣低落,公私經濟受到了嚴重影
響,若干年後都未能整理入軌。雲南人民這種全沒有半分私心的行為,不能
不說是受到蔡鍔的影響。
在雲南軍人方面,蔡鍔在雲南時以身作則,不私權利,赤心衛國,當時萬
千的雲南軍士,莫不感其忠誠。蔡鍔一向稱尚曾國藩、胡林翼的事功,以為
乃是良心血性二者所驅使,蔡鍔亦一直標崇此點治兵,而他本身亦十分愛護
下屬,他在復援蜀滇軍電末謂:「望以告我最親愛、最勞苦之諸將士。」
[注四十三] 對於受傷兵士,他亦關懷備至:「至此次負傷將士,并希善為
調護,俾得早就痊愈。」 [注四十四] 由於蔡鍔對屬下兵卒愛護關懷,屬
下無不感其厚愛,奮其勇力忠誠,共護民國。在護國戰爭發動時,雲南軍隊
曾作誓言:「擁護共和,我輩之責。興師起義,誓滅國賊。成敗利鈍,與同休
戚。萬苦千難,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堅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
[注四十五] 事實上,在日後護國戰爭中,滇軍的表現亦如這誓詞所說般,
從未違背。如為了突破敵人的堅固據點,蔡鍔曾下令如能將敵軍的朝陽觀、
石堡溝攻克者,每人賞銀五十元。各士兵聽了後,慷慨激昂地回答說:「吾
輩命且不要,何有於錢,顧長官命我輩進攻,雖死亦復何避!」可見護國軍能
忍飢忍寒,洒熱血,冒萬險,以死為榮,不稍退卻。 [注四十六] 對滇軍的
勞苦服從,甚至蔡鍔也公開承認:「堪以告我邦人於無愧者,出征以來,未濫
收一兵,未濫使一錢,師行所至,所部士兵未擅取民間一草一木,不敢種惡因
以貽惡果。」 [注四十七]
從以上可見,蔡以身作則,以本身大公無私、愛國愛民的行為操守,對
雲南人民及軍隊,均起著重大的影響,而滇省軍民在護國戰爭中的表現,則
更是對中國局勢有所影響,故此蔡鍔治理雲南時的影響不可說是不大的。
(五) 結語
綜觀蔡鍔在治理雲南期間,有功亦有過,其功主要在改革雲南方面,使
一向夙稱貧弱的雲南省,搖身一變而成為日後領導護國戰爭的重要省分。
人無完人,蔡鍔在那時亦有過失,但若細心分析,不難看出這些過失是不能
全落在蔡的身上。張文光事件蔡鍔固然處理得沒錯;即使在他所謂擁袁事
上,他亦只是秉公辦理,完全沒有半點私心。在援川援黔方面,則更是在重
重誤會及唐繼堯野心之下所產生的,亦不是蔡鍔所能改變。
總之:蔡鍔在雲南期間,「嚴申紀律,秩序井然,匕鬯不驚,督滇數年,
勤廉自矢,慎選牧令,凡守百官,莫不勤政愛民,以故百廢俱興,人民安堵,
四境晏然,悍匪鉅盜捕治殆盡,且迭次出師,所向告捷,既服其威,復懷其德
也。」 [注四十八] 國民尊他為護國軍神實當之無愧。
(六) 注釋
注一 見毛注青編蔡鍔集 頁五三六
注二 同注一
注三 見謝本書等編雲南辛亥革命資料 頁八八
注四 同注三 頁一九八
注五 同注一 頁一七八
注六 同注一 頁五三八
注七 同注三 頁四八三
注八 同注三 頁四八九
注九 同注八
注十 同注三 頁四八一
注十一 同注一 頁九五
注十二 同注一 頁一一八
注十三 同注一 頁五七五
注十四 同注一 頁一一零
注十五 同注一 頁一一四
注十六 見謝本書著蔡鍔傳 頁四九至五零
注十七 同注一 頁一七零
注十八 同注一 頁一一一
注十九 同注一 頁二一四
注二十 同注三 頁三七五至三七六
注二十一 同注一 頁一五二
注二十二 同注十六 頁六一
注二十三 同注三 頁一零七
注二十四 同注三 頁一零八
注二十五 同注三 頁二六六
注二十六 同注三 頁一一一
注二十七 同注三 頁一一六
注二十八 同注三 頁二五零
注二十九 同注三 頁一二四
注三十 同注一 頁一八一
注三十一 同注一 頁二六零
注三十二 同注一 頁二九七
注三十三 同注一 頁一三四
注三十四 同注一 頁一八一
注三十五 同注一 頁二一六
注三十六 見曾業英編蔡松坡集 頁四九三
注三十七 同注一 頁二八八
注三十八 見曾業英著蔡鍔與二次革命 頁一五八
注三十九 同注三十八 頁一六九
注四十 同注一 頁二五九
注四十一 見中國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
頁二三四
注四十二 見護國文集編輯組編護國文集 頁一八一
注四十三 同注一 頁一六七
注四十四 同注一 頁一八二
注四十五 同注一 頁四零四
注四十六 見馮祖貽等著護國運動史 頁二三七
注四十七 同注一 頁五零一
注四十八 同注四十一
(七) 參考書目
(甲) 專書部分
1. 中國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 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
第二十編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2. 謝本書 蔡鍔傳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3
3. 毛注青等編 蔡鍔集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4. 曾業英編 蔡松坡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5. 馮祖貽等 護國運動史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4
6. 護國文集編輯組 護國文集 石家莊市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8
7. 謝本書等編 雲南辛亥革命資料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81
(乙) 文章部分
1. 曾業英 蔡鍔與二次革命 歷史研究 1983年一期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