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源起,歷來眾說紛紜。早於東漢末年已有探索其源流典故的記載,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戰國時代詩人屈原。

 

端午節最為人熟識的食品便是粽子,吃粽子的習俗,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而粽子的由來說法很多,最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來。傳說屈原忠心愛國,曾多次上書楚王,無奈楚王卻聽信小人,遠離屈原。屈原因感懷局勢動盪、國事不振,在農曆五月五日那天投江自盡,以死相諫。當時的老百姓聽到消息以後,十分悲痛,紛紛把煮熟的米飯裝入竹筒或葉子包起來,做成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吃飽粽子之後,就不會再去吃屈原的屍體了,使屈原能保全屍。

傳統上,在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親友之間還相互饋贈。早於東漢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吃粽子的習俗要到晉朝初年才固定在端午節,當時民間食用的粽子是用蘆葉裹高粱米做成的;至唐,粽子已經成為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了。歷經多朝,粽子的風味和粽餡的種類更形多樣了,如明代有以艾葉浸米而成的"艾白粽",清朝宮廷用奶酪浸米一夜後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間出現的"火腿粽子",吃粽子的習俗更已遠傳日本、朝鮮和東南亞諸國。現代粽子的品種、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狀、用料和餡類亦按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而有所不同。

端午節最令人期盼的活動便是龍舟競賽,選手們隨著隆隆的鼓聲,奮力向前划。出現龍舟競渡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當地百姓試圖尋回屈原的屍體但失敗,於是紛紛划船江中,以槳擊水,敲打鑼鼓,驅趕江中魚蝦,免得屈原的屍體給魚蝦食掉。但根據近人考證,其實中國古代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划得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

每年的端午節前後,香港多個沿海地區都會奉行傳統習俗,舉行龍舟競渡活動。這項充滿民間色彩的節慶,近年已發展為國際化的體育運動,令賽事更具觀賞趣味。

資料來源︰

http://www.chiculture.net/1302/html/1302festivals_b04a.shtml

http://www.hkedcity.net/article/special/050602-008/